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中國工會新聞

守望在天山腳下的石油人

楊召奎

2015年02月04日09:34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wǎng)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頭頂烈日寒月,腳踏戈壁荒原,以油罐井口為友,與鐵皮營房為伴,把一項項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這是吐哈油田公司丘東采油廠紅臺采氣工區(qū)員工的真實寫照。在孤島般的紅臺采氣工區(qū),駐扎著60多名員工,他們就像大漠中的哨兵,長年守望著天山腳下的氣田,為的是讓天然氣源源不斷地造福于更多的老百姓。

1月15日,記者來到紅臺生產(chǎn)現(xiàn)場,捕捉和記錄了一線員工堅守崗位、勤懇工作的情景,感受他們平凡背后的責任和執(zhí)著。

山溝里的小天地

清晨,寒風陣陣,夜色尚未褪去,趙君福和妻子便一前一后地爬上油罐,開始測量液位。趙君福手拿量油尺,小心翼翼地將其探入視孔,妻子邊打著防爆手電筒照亮,邊在本子上記錄著數(shù)據(jù)。

這是這對夫婦每天要做的第一項工作。去年,吐哈油田公司在紅臺東區(qū)勘探取得突破性進展,隨即設(shè)立了紅臺231和紅臺2301兩個試采點。其中,紅臺231試采點為夫妻站,由兩對夫婦輪流值守,每月輪一次班,這個月輪到趙君福夫婦。

“剛來時我們還不太適應(yīng),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了站里的生活!闭f話間,趙君福算好產(chǎn)量準備打電話給工區(qū)匯報。紅臺231試采點位于紅臺采氣工區(qū)以東25公里的山溝里,這里溝深梁高,手機信號非常微弱,每次匯報生產(chǎn)情況時,趙君福都要爬到野營房東面的山梁上找信號,一旦撥通,他就大聲快速地匯報起來,生怕下一秒又沒了信號。

不僅自然環(huán)境惡劣,試采點的生活物資也需依靠紅臺采氣工區(qū),每個星期趙君福都要去工區(qū)拉一次物資,來回得一個半小時。然而聊起這里的生活條件,夫婦倆顯得很知足,“這比我們剛來的時候好太多了,現(xiàn)在通了‘大電’,再也不用發(fā)愁一遇刮風就斷電。”趙君福笑著說。

紅臺231試采點不大,僅有紅臺231和紅臺21兩口井需要管理,但趙君福夫婦卻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井。每天他們都要至少巡三次井,傾聽出油聲音,查看壓力表,觸摸管線溫度……盡管重復(fù)著相同的動作,但卻依然一絲不茍,如果哪口井有個“頭痛腦熱”,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解決問題。除了正常巡檢,夫婦倆還負責生產(chǎn)的原油裝車,如遇中午裝油,他們只能在井場上吃飯,饅頭就著榨菜就算解決了一頓午飯。這對他們來說是常有的事。

站好每一班崗

記者見到公青時,他剛坐上自己的巡檢車,開始下午的巡檢工作。

去年5月,公青離開疙瘩臺來到紅臺采氣工區(qū),結(jié)束了作為疙瘩臺試采班班長的日子;叵肫鹪诟泶衽_的5年歲月,他感到的是滿足、收獲和不舍,還有一種淡淡的憂愁!案泶衽_站小人少,才有4名員工,來到紅臺感覺工作活動范圍大了,人也多了,自己和別人溝通卻有點跟不上了,但不管到哪里都要站好崗。”公青說。

坡上坡下一路顛簸,一條窄窄的土路,卻大有九曲十八彎的陣勢,被碾軋起來的碎石子不時敲打著車身。車子走過的地方,塵土飛揚,雖然車窗緊閉,但依然聞得到濃濃的土腥味。對于這些,公青似乎已經(jīng)習慣,臉上掛著笑容,用他的話說,這里都是“搓板路”,跑快了挨顛,跑慢了吃土,一不小心就騎上山梁跑。

半個多小時的路程,在外行人看來,根本無法辨識方向,公青卻駕輕就熟,一邊開著車,一邊向記者介紹今天要做的工作。

現(xiàn)在公青主要負責工區(qū)53口井的巡檢工作,比以前多了40多口井,工區(qū)產(chǎn)量高,壓力也大,眼下天氣寒冷,對A類重點井要加密巡檢,不能因發(fā)生凍堵影響產(chǎn)量。

來到紅臺19-3井場,公青緩慢打開井口,拿著管鉗,爬上一米多高的井口平臺,揮臂擰動扳手,灌氣、開閥,調(diào)整水套爐外輸控制閥。看似很流暢的動作,他卻已經(jīng)說話有些喘了,“別看這個閥門不大,胳膊上沒點力氣還真搞不定!”緊接著,他按照常規(guī)檢查了水套爐運行情況,錄取現(xiàn)場生產(chǎn)參數(shù)。

隨后公青又來到10公里外的紅臺2井場,調(diào)節(jié)加熱爐角閥,判斷外輸是否暢通。在這里,一旦發(fā)生凍堵,就需要提前預(yù)約鍋爐車,一般需要花費半天的時間來解凍!岸煳易钕矚g的就是鍋爐車,看到它就覺得自己松了口氣!”他笑言。

車子仍舊向下一個井場飛馳,游弋在荒原和村莊之中。雖然車里還是和剛才一樣顛簸,但公青有說有笑,在有些清冷的戈壁灘上,他的笑就像是一盞大紅燈籠,照得人心里異常溫暖。

家在紅臺

吳娟是紅臺集氣站上的設(shè)備資料員,今年是她在紅臺工作的第9個年頭。

2007年8月,吳娟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紅臺采氣工區(qū)。剛來到紅臺時她很不適應(yīng),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荒蕪的戈壁,沒領(lǐng)略過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冷,雖然那時候有些后悔來到這里,但這個內(nèi)心無比堅強的女孩,暗暗給自己打氣:“遇到困難就向后退縮,這不是自己的性格,既然來了就把工作干好。”

吳娟負責集氣站所有的設(shè)備資料,同時兼管工區(qū)生產(chǎn)庫房。工作雖不復(fù)雜,可是卻很操心。她的辦公桌上,總是摞著幾疊厚厚的資料,設(shè)備數(shù)據(jù)庫、庫房臺賬得時常更新,繁雜的工作填滿了她每天的計劃安排。“小吳是個絕對敬業(yè)的好員工,工作當中經(jīng)常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從來不講條件,也從不抱怨!惫^(qū)書記劉慶虎的言語中滿溢著欣賞。

工作8年多,吳娟在紅臺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和家庭。她的老公是工區(qū)的設(shè)備管理員,兩人雖在同一個工區(qū),但也只有晚上下班才能見著面。2014年1月4日,他們的兒子出生了,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初為人母的吳娟感到無比喜悅,但之后更多的是憂慮,夫妻兩人都在紅臺上班,孩子怎么帶?放在哪里?隨著產(chǎn)后返崗上班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實在是舍不得扔下孩子,便帶上孩子,讓自己的母親一同來紅臺幫助照顧。

“我和老公總覺得對不起孩子,還不到一歲就跟著我們在戈壁灘上待著,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樣有好的生活條件。”每次從哈密的家里來工區(qū)上班時,吳娟和老公都要把孩子的吃穿用都帶全,而帶不了幾件玩具!暗冗@次交接班回家了,我們要好好給小寶貝補過個生日,這可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生日!眳蔷觑@得有些興奮。

和吳娟一樣,工區(qū)的李璐、李小娟的愛人也在同一個站上。李小娟和吳娟在一個崗位上輪班倒,這個月她正好在哈密休假。

“我們幾個80后姐妹是同一年到這里的,我們還會一直堅守在這里,因為這里也是我們的第二個家!眳蔷暾f。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fā)布會

勞動觀察